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為何立冬要進補? 沒想到羊肉爐、薑母鴨的前身竟是「它」

立冬 進補 羊肉爐 薑母鴨
許多人會在立冬時進補,選擇吃高熱量食物來幫助身體禦寒。(示意圖/取自freepik)

許多人會在立冬時進補,選擇吃高熱量食物來幫助身體禦寒。(示意圖/取自freepik)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象徵冬天正式來報到,自古以來就備受重視。為了抵禦冬天的嚴寒,現代人大多會吃羊肉爐、薑母鴨...等高熱量的食物來補充元氣。不過在此之前,其實「狗肉」也曾風靡一時,據當時記載分享,狗肉營養豐富,禦寒能力比較強,但隨著動保意識抬頭,這項「補品」日漸式微,店家只好轉為賣羊肉爐或薑母鴨,許多老店的前身或許都是「香肉店」轉型而來!

立冬進補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很多人也許只知道要吃高熱量食物補身體,卻對其源由一無所知。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9日舉辦立冬進補記者會,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皮國立分享補冬的歷史故事,他談到,華人地區哪裡,補都是重要文化,吃東西不是吃飽,而會先問有什麼「效」,中醫注重食物本身的性質。

他提到,冬令進補有幾個起源,雖然《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裡並未提到冬令進補,但從《黃帝內經》的「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到《傷寒論》談溫病時,則演變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而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有一種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一起煮,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這也成為北方冬至吃餃子的起源,明清後溫補更加流行。

到了民國期間,孟河醫派的丁仲英在《康健周刊》記載:「冬天是一年的最後,虛損的狀態最為嚴重。趁冬天進補,以因應來年之挑戰。其次,冬天脾胃消化力最好,胃氣大開,吃得也多,最宜調補身體。」也有人論述,因補品滋膩,不好吸收,而冬季消化力旺盛、食慾好,攝取多量也較不會傷到脾胃,因此讓冬令進補的風氣更盛。

在1980年代的台灣,有陣子流行吃「狗肉進補」,據當時報載,狗肉因內含高量荷爾蒙,冬天吃了陽氣旺盛就不怕冷。他表示,當時台北中華路上到處都是「香肉」店,他也曾被爸爸帶去吃,騙說這是牛肉,但吃完後才知道自己也吃到了狗肉。

但隨著動保觀念興起,香肉店逐漸不被社會所接受,國內曾討論過是否要讓狗比照豬牛的形式豢養,但根據人類學研究發現,一旦動物被人類命名,就很難再被當作「食物」,之後國內冷凍業物逐漸興盛,讓許多非羊肉、鴨肉的產地得以販售,慢慢取代了原本的香肉店。所以現在我們看到許多由老一輩人所開的羊肉爐和薑母鴨,很有可能就是「香肉店」的成功「轉型」。

立冬 進補 羊肉爐 薑母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