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8/金鐘評審總召親曝辛酸 大嘆「結果沒讓所有人滿意」:但應尊重
金鐘獎評審總召李景白。(圖/本刊攝影組)
為期2天的金鐘獎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節目類評審總召李景白22日提到,此時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每部作品都像創作者辛苦養大的孩子,面對不如預期的情況,會有短暫的情緒都很正常。他也曝光評選標準,認為該獎更像一個能讓同業能碰面寒暄、互相砥礪的機會,但也強調,即使結果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如果得不到最起碼的尊重,「那麼沒有人會想當評審,既賺不到錢得不到尊重還要被公審。」
李景白表示,隨著金鐘獎頒獎典禮落幕,幾家歡樂幾家袂爽,「很榮幸擔任這一屆節目類的評審總召,一開始應允受邀我就知道,無論如何妥善謹慎,最終結果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對於創作人來說,每個作品都是從無到有辛苦生出養大的孩子,鮮少人會否定自己的孩子去肯定別人,而他認為,「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不開心不高興不爽不甘願與怨懟不平都正常可理解,我既尊重也認為理所當然。」
提及評選標準,李景白強調,製作節目的辛苦,與花多少錢、多少時間並非評比重點,「我們不會因為廚師很辛苦戀上他的菜,也不會認定貴的衣服一定好看花大錢裝潢的房子一定有品味,節目也一樣,觀眾不會因為製作過程爆肝、勞累或史無前例的高昂預算而看節目,評比標準裡也沒有辛苦程度與預算指數這些項目,所以評審也不會據此評比分數。」他更舉例,「新舊傳統」還是「時髦現代」,不是節目好看與口的要件,傳統的東西重新賦予生命也可以很好看,很潮很新的節目也可能咀嚼無味,「除非是創新或專業技術類獎項,否則最終都得回到節目本身的內容物,不能單用老或新作為評判標準。」
正因如此,李景白坦言,獎項從來就不會有完美的分類方式,「從民國97年開始參與金鐘獎到今天,獎項分類歷經數次改變,但從來沒有一次可以滿足所有人,獎項分類除了要考慮評分的一致性之外,還必須考慮到參賽件數。」據他所知,主辦單位對於分類一直保持開放態度,透過更多的討論相信可以得到更好的分類方式,或是更能被接受的獎項分類。
李景白強調,最終結果可以受到公評、討論,但應受到起碼的尊重,「台灣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藝術性創作與科學不同並無絕對值也非關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判斷標準,就算是評審團內部也都有不同的觀點。」他也直言,一旦評審的決定未被尊重,「那麼沒有人會想當評審,既賺不到錢得不到尊重還要被公審,歷經幾個月的看片與討論,那些時間不如去外頭爬山或待家裡睡覺就算放空發呆都好,何苦找罪受?」
李景白指出,貶低對手的批判方式,不該是同業之間的辯證方式,尤其在這艱困的時代,應該透過更多的討論來讓大家都能更好,「與其說金鐘獎是爭奪桂冠拼死拚活,不如說是一個讓同業能碰面寒暄、互相砥礪的機會。」另外,他也稱讚胡瓜(胡自雄)在金鐘獎的發言,「瓜哥說得真好,也讓我最為動容與尊敬,雖然年年槓龜依然年年參加,因為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重視,那也沒人會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