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茶農變神農2/「茶葉產業要改革!」 長生建立全台最大機隊代耕一百公頃+導入智慧管理系統
茶業改良場舉辦「智慧與電動農機示範觀摩會」,嘗試操作乘坐式採茶機。(圖/茶業改良場提供)
就全台缺工痛點,桃園縣老茶園長生製茶廠早10年前就引進採茶機,如今已建立12台設備、8人操作員的最大代耕機隊,為全台茶園代耕達100甲,並建置「農機智慧管理系統」進行數位管理。領軍的三代茶農、原從事科技業的林和春告訴CTWANT記者,「希望透過服務他人,讓其他茶農看到機械化、數位化的好。」
面對茶園機械化議題,一般茶農或民眾最常問的是要花多少錢?「採茶機從日本引進,一台費用大概300萬至600萬。」已習慣這樣提問的林和春笑著說,「大家都習慣以花費多少去思考,我自己一開始也是。」
長生製茶廠投入機械化以前,其實缺工問題非常明顯,「因為真的太累了,不論聘請台灣工人、假日勞工、非法外勞,沒有人待得住。」林和春和父親爭議十年才購入採茶機,「如果能以產出多少價值的角度去思考,就會覺得非常值得。」
林和春以過來人經驗,嚴肅又認真地說,「現在這個世代,難道要叫兒孫輩每天工作20小時嗎?就算他願意做,一個月也賺不到他該賺的,因為他的生命、經歷、邏輯全都葬在這裡,我不覺得這是成就一個人,這是在埋沒。」
為提高採茶機的產出,林和春透過代耕方式,向茶農傳遞機械化優勢。目前長生代耕、代採規模拓及花東、桃園、新竹、苗栗、南投,合計面積超過100公頃。林和春利用托運或自有貨車運送機器,「為了推動產業的改變,我希望藉由代耕服務他人,並讓其他人看到這樣的好,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如今,全台茶園機械化已小有成績。他透露,「全台目前大約有70、80台採茶機在運作。以師傅來講的話,會開的大概40、50個,那如果要到很懂的大概不超過10個,不過它其實是好操作的,只要會前進後退就可以。」
究竟機械化可為茶園省下多少人力?「在自家約1公頃茶園的採收季,平常兩天需要6個人力,1台採茶機只要半天就可以完成,而且不需要預留太多人力採收的空間,採收量會是人力的兩倍。」林和春精確地說。
長生茶園機械化有成,林和春獲選2017全國十大神農獎。同年,長生製茶廠得知資策會團隊研發神農產銷平台,雙方決定針對農機智慧管理進行合作;2018年成功爭取農委會業界科專支持,開啟「農機智慧管理」的系統開發路程。在這之前,林和春吃過不少閉門羹。
「因為有在半導體業做過,所以也認為在農業上可以導入電腦設定模式。剛開始我們只是一個沒什麼經營概念的小農,所以也被很多資訊公司拒絕,可能他們覺得從可以撈到的好處不多。」林和春並沒有放棄,「剛好資策會找上門,他們將重心放在農業開發上,因此一拍即合。」
這套「農機智慧管理系統」,5年前就開始投入研發及實地驗證,可透過農機上的感測器及行車電腦數據蒐集,管理系統可依不同品種的茶葉、耕作方式及採收狀況作成生產履歷、修正工作效率,「現在優化算還不錯,不過還有進步空間。」他說。
最欣慰的是,「農機智慧管理系統」不只用在台灣茶園,2021年4月起,還出國到日本第一大茶葉產區—靜岡縣,展開跨國應用實證,日本採茶機操駕數據回傳台灣管理後台,由後台負責分析工作數據,進行農機維護診斷,再將農機管理建議提交給日本。
至於如何提升派赴外地茶園機器運作的稼動率?林和春回答,「地多大塊、幾行、轉彎多寬,所有資料都顯示很清楚,那機器跑過後,會發現同樣面積大小,只要做像不同、排像不同,那工作時間點就不同,可以從一些很細微的細節去比對出問題點。」
舉例來說,如果轉彎角度不夠,那在茶園是不是就要多挖掉一棵樹?「有些茶農會覺得這樣就損失那一棵的茶樹,但換個角度想,因為那棵茶樹,你可以讓以後的100次都省10分鐘,這樣值不值得挖?」林和春說,許多這樣的案例都不斷透過收集回來的資訊去回推,並判斷怎麼做更好。
面對今年ChatGPT問世點燃的AI熱潮,會不會進入茶園?「農業要一下子從零跳到智能AI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從農業跳到機械、機械跳到一個規格,才會走向數位,然後到所謂的智能,所以他是有一個流程必須要去越過的。」曾在日商半導體產業工作10年的林和春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