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常見霸凌 原因在青少年「大腦」
圖文提供 / 健康醫療網 2023-03-29 17:59
從精神醫學看校園霸凌(一) 「霸凌」是如何產生的?
韓劇《黑暗榮耀》劇情以校園霸凌為主軸,引起許多民眾討論,但為什麼會有「霸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青少年時期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呢?臺北榮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陳牧宏,帶你從精神醫學的角度看「霸凌」這件事。
什麼是霸凌? 為什麼會有霸凌?
「霸凌」的定義為何?陳牧宏主任表示,「霸凌」是指任何反覆地直接或間接的行為、評論、舉動或姿態,而且通常是蓄意的,不論嚴重程度,或發生在什麼地方,包含網路上都是霸凌,而且一定會造成傷害、壓迫。
他提到,霸凌本身的核心就是「權力的不對等」,這是它存在的定義,所以霸凌是權力端(權力大者或擁有權力者),對於不權力端(弱勢族群)產生各式各樣不適當的對待。
霸凌的產生,其實就跟霸凌者、受害者之間權力的不對等有關,陳牧宏主任指出,背後其實就是「歧視、汙名標籤(stigma)」,當權力者看見不權力者身上有這樣的存在,而產生強者對待弱者的霸凌行為。
霸凌是學習而來的? 還是天生的?
「霸凌」是學習而來的,還是與生俱來的呢?陳牧宏主任表示,有很少數的霸凌者是基因影響,所佔比例在人類族群中甚至不到千分之一,大部分還是與「氛圍(climate)」有關。
所謂的「氛圍」,指的是團體成員對於社會環境共享的認知、看法。包含社會氛圍(social climate)、學校氛圍(school climate)、班級氛圍(class climate)等。
陳牧宏主任指出,其中確實有一部分是學習而來的,例如我們學到什麼是男生、什麼是女生,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懦弱等,但也有一部份是不需要教、不需要學,深植在社會裡頭,當人成長在社會環境中就自然而然產生的。
就如同精神醫學常說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相互影響,霸凌的產生大部分仍受到社會因素導致。陳牧宏主任表示,在科學上的理解,霸凌是從個人(personal)、人與人之間(relational),到整個結構性、社會性(system)的事件。
陳牧宏主任強調,「霸凌是很複雜的一件事,它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什麼是校園霸凌? 網路也是校園的延伸
而「霸凌」的發生並不只侷限於某一個地方,任何地方都可能會有「權力不對等」,會產生「氛圍」,學校也是其中之一。
根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校園霸凌」是指相同或不同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學生對學生,於校園內、外所發生的霸凌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的環境,產生精神、生理或財產上的損害,或影響其正常學習活動。
此外,現在手機、電腦相當發達,霸凌不只會在學校發生,下課回家後同學、班級的社交群組等網路空間,都有可能發生「網路霸凌(cyberbully)」,網路的空間也成為了學校的延伸。
青少年常有校園霸凌 原因在「大腦」
為什麼常常會有青少年校園霸凌或暴力事件產生?陳牧宏主任表示,人類大腦主要有2個時期會大規模的成長,出生-4、5歲以及青春期是大腦快速成熟發展的時候,這段時期大腦不穩定,容易產生衝動就有可能驅使霸凌、暴力行為產生。
此外,陳牧宏主任也提到,大腦的不穩定,也使青少年比一般人「易受傷害(vulnerable)」,在科學定義上,未成年就是「易受傷害族群」,就是一群「弱勢的人(minority)」。
所有的青少年都是霸凌、被霸凌的風險族群,霸凌這種權力不對等的對待,若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陳牧宏主任表示,青少年就是一群容易犯錯又容易受傷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法律會保護他們的原因。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拒絕暴力,請撥打110
反霸凌專線: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