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無法觸診恐產生糾紛 專家促擬法配套

觸診 糾紛 配套 專家
視訊診療對象擴大,慢性病、安寧病人、旅外國人均適用,最快2月上路。圖為民眾接受視訊診療。 (圖/報系資料照)

視訊診療對象擴大,慢性病、安寧病人、旅外國人均適用,最快2月上路。圖為民眾接受視訊診療。 (圖/報系資料照)

衛福部擬將視訊診療適用對象擴大至慢性病患、災難受害者、安寧病人等,最快2月上路。專家對此表示肯定,不過目前的人工智慧(AI)仍有限制,無法遠距觸診,至少還需4、5年的發展。亦有專家提醒,視訊診療對象擴大後,恐會衍生醫療糾紛,需由法律專家擬定相關配套因應。

「阿伯,今天傷口恢復得很好唷!」近90歲的朱伯伯,有糖尿病、腎臟病,疫情嚴峻時,糖尿病足傷口潰爛到無法走路,出門只能叫救護車,因傷口長期無法癒合,送醫後截指。原需住院1個月的他沒打疫苗,又怕院內感染,住院2周後傷口未痊癒就返家,所幸透過「傷口中心」遠端做傷口照護,由家人每天上傳傷口照片,醫療人員給予正確的傷口照護指導,3個月後再回到醫院,傷口已小了許多。

新光整型外科主任林育賢直言,外科因要求身體觸診等條件,未符合視訊診療類別,但朱伯伯屬慢性傷口,透過遠端由醫療人員指導家屬,並搭配居家照護護理師協助,就能獲得最好的照顧,他建議應給予一定彈性,才能造福無法長期往返醫院的病患。

人工智慧能讓醫護了解病人的情況,不過,台灣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理事長張文瀚表示,至少還要再發展4、5年才能達到要求。現行視訊診療無從了解病人疼痛程度、活動範圍等,急性疾病難以使用,不過卻能做到即時諮詢,如了解病人眼睛對不對稱、能不能做到醫師的指令等。若有需要,仍需到醫院,原因是無法完整做到望聞問切,光用看的,無法確實知道病人狀況,還需加上觸診和聽診。

台灣醫療科技整合學會祕書長陳泰呈說,如只是單純發燒、感冒,視訊診療有助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不過若為盲腸炎,單純畫面診斷,可能會出現誤診,嚴重一點恐致死,這樣誰要負責?

陳泰呈強調,面對面的診療都會有糾紛,視訊診療也難保不會有這類情形,政府開放病情穩定者使用,可將糾紛風險壓到最低,但仍需產業界、醫療單位、法律相關專家討論出對應的配套。

觸診 糾紛 配套 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