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鴻慶幸沒誤入歧途 攜手孔廟建造人後代推廣國樂
陳子鴻(右)邀請陳玠甫擔任「1500音創學院」顧問。(圖/1500聲量音創提供)
陳子鴻領軍「1500 聲量音創學院」,致力流行音樂傳承使命,他在草創期得知「陳悅記基金會」創辦人陳玠甫是一位熱心扶植傳統藝術文化的企業家,便力邀他加入「1500音創學院」顧問,沒想到兩人相聊之下,竟發現既是政大校友,又都跟大稻埕有淵源,當場一拍即合。陳玠甫資助了10位國樂手進入「1500」學習,陳子鴻安排他們學習作曲、編曲等課程,經過5個月的交流薰陶,欣然見到樂手們的轉變與進步。
陳子鴻在流行音樂圈製作超過300張專輯,在大稻埕長大的他曾說童年生長環境龍蛇混雜,自己曾是好勇鬥狠的青少年,小時候媽媽要他學鋼琴,他還不想學,但在國中時期台灣開始流行校園民歌,他被民歌手刷吉他的樣子吸引,就跟媽媽說想學吉他,當時拿了300元去圓環附近買了第一把吉他,開始了他的音樂人生;這次回到家鄉大稻埕,卻是以音樂學院校長身分來驗收學生學習成果,讓他感慨當年幸好沒走入歧途,也堅信自己選擇傳承音樂是對下一代最有幫助的事。
當年陳子鴻熱愛西洋音樂,曾組過樂團,如今業餘仍和團員一起玩著藍調音樂,問他對於國樂和流行樂看法有何差異,他表示:「不管什麼音樂都是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國樂在古代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只是現代用的比較多是西樂,我們現在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像現在中國風的歌曲也很受歡迎。」在他的印象中,張學友1993年唱的〈吻別〉就有在間奏加入國樂二胡的編曲,令人印象深刻,而他也有多首運用國樂元素編曲的作品,像幫江蕙製作的〈博杯〉就是運用電子樂器擬真古箏和中國鼓的聲音來作編曲。
陳子鴻跨界募才的背後推手陳玠甫其實是台北孔廟建造人的後代,從小就和中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2012年成立了「陳悅記傳統文化基金會」,致力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承,資助國樂手到「1500」學習的初衷是「希望國樂也能進入流行音樂的課堂範疇」。政大外交系畢業的他算是陳子鴻的同校學弟,陳玠甫赴美留學時親身感受到越能堅持自己文化的國家越能受到尊重,因此他很希望能藉由「1500」的學習機會,將國樂更進一步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