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綺病逝/大腸癌居10大癌症之首…直腸癌復發率更高 主要症狀一次看
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翻攝自余苑綺 Chichi臉書)
資深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確診直腸癌,8年來經歷超過70次化療和各式治療,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
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107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8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2.5%。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7年已增至5,823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9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2%。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
至於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
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4分之3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顯示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也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
有別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已降低復發率。不僅如此,若直腸癌的病灶位置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必需做人工肛門,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
衛福部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國健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50-69歲大腸癌篩檢服務,並自99年起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102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查為50-74歲。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
國健署提醒,預防大腸癌方式包括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等。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