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社會
調查

青霞最愛3/百年台北東門市場接地氣 白先勇、舒國治筆下美食風華

林青霞 興記水餃 東門 郭林初旭 郭禮忠 東門市場 一把青 白先勇 貴族市場 內市場 外市場 台北小吃札記 舒治國
1928年設立的台北東門市場已有百年歷史,是老一輩台北人眼中的「貴族市場」。(圖/趙世勳攝)

1928年設立的台北東門市場已有百年歷史,是老一輩台北人眼中的「貴族市場」。(圖/趙世勳攝)

台北市的東門市場早在日據時代就有了,顧名思義就是位於台北府城東門的市場,1928年殖民政府為了服務日本移民設立市場,逐漸形成聚落,台灣光復以後,大批外省移民遷入,加上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軍眷村在附近安身立命,原本濃濃的東洋風,逐漸改成南腔北調,但不變的是市場內櫛比鱗次攤位搭建而起的鐵皮屋。相較於南門市場的獨棟樓房大賣場,東門市場裡迷宮一樣的傳統攤位,似乎顯得更接地氣、也更親民。

童年就住在東門市場附近的小說家白先勇,是民國史上赫赫有名元帥級將領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筆下的《一把青》,描寫空軍師娘秦芊儀到東門市場買滷味時,聽到空軍有人摔機,連忙搭三輪車趕去探望的小說情節,透過他的生花妙筆,以及幾年前公共電視改編小說推出同名電視劇《一把青》的熱播,讓外界對於東門市場多了幾分好奇,也讓這個充滿濃濃外省口味、蜿蜒於台北市蛋黃區小巷內的菜市場,再次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

在老一輩台北人的記憶裡,東門市場是所謂「貴族市場」,只是現在看來、放眼所及,都是鐵皮屋頂搭起的攤位,巷弄光線不佳又狹小,哪點稱得上「貴族」呢?其實這裡靠近總統府,附近又多是中央機關及官舍,在當初物資匱乏的年代,想買新鮮一點的食材,就近往東門市場一走即可順利解決開門七件事,因此東門市場至今仍流傳當年哪位大官或官夫人派勤務兵來買魚、買菜、買魚丸的巷議街談,難怪要被白先勇寫進小說裡。

1979年台北市政府將金山南路拓寬,東門市場被一分為二,一邊是老字號雲集的「內市場」,主打水餃、熟食、港式點心、南北貨,另一邊是攤販集中的「外市場」,有的是新鮮又價格公道的蔬果、牛肉、生鮮。料理達人程安琪、梁瓊白、林秋香等人都是老主顧,常在市場內的固定攤位叫貨。

不少網友逛過東門市場以後大呼過癮,紛紛PO文寫遊記並推薦美食,只要在Google輸入關鍵字,就會跳出一大堆網誌。被稱為小吃教主的作家舒國治也在他的《台北小吃札記》書裡和部落格中,帶著讀者穿越東門市場的巷弄攤位大吃美食,讓人垂涎不已。

不過隨著時代演變,以及疫情滋擾,多少影響了東門市場的生意,而具有百年歷史的市場主體及周邊建物日益老舊,讓附近居民擔憂公共及衛生安全,台北市政府準備將東門內、外市場合併為都市更新案,多數攤商也都希望原地經營,但是卡在拆遷後的中繼站該設在哪裡,以及中繼站的面積大小是否足以供所有攤商使用,至今仍無法達成共識,不少攤商最擔心的是,萬一規畫不良,恐怕步上大同區建成圓環後塵,從此沒落消失,眼看年底台北市長就要改選,看來只有等新市長上任才能做出定奪。

台北東門市場巷弄狹窄,沒有衛生下水道,里長要求盡快改建,但中繼站一直談不攏。(圖/報系資料照)
台北東門市場巷弄狹窄,沒有衛生下水道,里長要求盡快改建,但中繼站一直談不攏。(圖/報系資料照)
林青霞 興記水餃 東門 郭林初旭 郭禮忠 東門市場 一把青 白先勇 貴族市場 內市場 外市場 台北小吃札記 舒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