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京小沈憶眷村1/50年代全台最大眷村聚落 縣太爺也落難住水溝撿垃圾
威京小沈帶著兒子沈輝庭和CTWANT記者一同重返兒時成長的萬華南機場老宅舊址,從最早的竹編屋到興建水泥房,歷經多次拆除整修,如今只剩屋頂骨架與部分紅磚牆。(圖/黃威彬攝)
台北豪宅成交價屢創新高之際,在信義區拔地旋轉而起的「陶朱隱園」超豪宅地位,迄今仍無人能敵,而最令打造這棟超豪宅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午夜夢迴的,則是一塊只剩屋架沒有屋頂的空地,也是滋養他叱吒商場近50年的生命沃土。
春節前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後,沈慶京帶著兒子沈輝庭和CTWANT記者一同重返兒時成長的萬華區萬青街裡。「那個年代生活相當辛苦,穿不暖、吃不飽,但卻感受到當時貧窮下溫暖又辛苦的情趣。」在眷村長大的他,雖已是事業體橫跨兩岸地產、石化、商場的集團負責人,仍常回故居,與老鄰舍話家常。
沈慶京1947年出生在大陸南京,他父親沈春池為國民革命軍軍官,為慶祝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而給他取名「慶京」,後來國共戰爭,舉家遷台,先是住在北市長春路的光復東村,後又隨父親部隊調動,遷到新竹日本人留下的空軍倉庫眷村,小學3年級時才搬到萬華南機場眷村,一路住到26歲,小沈因此對眷村文化情有獨鍾。
「南機場眷村曾是全台最大眷村區,一共有20、30個眷村,青年公園周遭以前是一條水溝。」「我小時原本住的房子前面是一片竹林,後來通了一條路叫克難街。」小沈在空地中比劃昔日樣貌,在老舊公寓巷弄中,他熟門熟路地領著大家穿過一間老式髮廊,一片只有大榕樹獨居的空地映入眼簾,這就是小沈兒時居所,一旁還存著50年前的紅磚牆。
「我家最早是泥巴地的竹編屋,外面下大雨,裡面就下小雨,屋內外泥濘不堪。小時家裡窮,冬天衣服不夠保暖,指頭縫和耳朵都會長凍瘡,沒有東西玩,就玩泥巴。」小沈歷歷在目地說。
「有時過年有新衣服穿,怕弄髒就不敢玩泥巴,過年有年糕、香腸,還有冬瓜糖、瓜子可以吃,很高興,小孩滿街找哪裡有舞龍舞獅,聽到有打鼓聲音就趕快跑出去。」艱困的生活裡,小沈卻有豐盛富足的過年回憶。
1958年,為了開闢克難街拆除了舊房子,向市府申請興建為水泥磚牆眷舍。「(當時)小學五年級,幫爸爸蓋了新房子,很開心,終於可以不要一天到晚在泥巴地踩來踩去。」蓋好房子後,小沈也幫忙照顧院子裡種的絲瓜、空心菜、金針花、芭樂。
「只要不逼我念書,要我做什麼都可以。」小沈拉著一旁的沈輝庭和記者,一起回憶兒時種種,「這邊是門、床在那邊、榕樹下還有洗手台」,即便眼前只剩空地一片,小沈仍能準確指出當時家中擺設位置。
無力建屋的窮苦人,有的仍住違章建物,有的則被迫住在水溝上的竹編屋。「那也不算是房子,就像個竹籠,冬天寒流來很冷,只能用瓦楞紙擋風,當時老一輩的人跟我說,『不要小看住在裡面的人,有人以前在大陸做縣太爺』,到了台灣沒有工作,只能撿垃圾維生。」小沈說。
由於生活太苦,政府希望住在此地的人能克難、節省,有力量反攻大陸,所以新闢的街道取名「克難街」。如今,克難街已更名為國興路、青年路和萬青街,只留下附近一間超商取名「克難門市」,和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繪製的一道「克難街故事牆」,見證這段辛酸的歷史。
小沈26歲搬離眷村後,老房子經過颱風吹毀、長時間無人管理,錯失平房改建機會,這塊地就閒置至今,陪伴小沈長大的老榕樹,從一根樹幹長成兩根樹幹,小沈一度申請要在榕樹下建樹屋,捐贈兒童用書回饋鄉里,但市府並未通過。
蓋了不少指標性豪宅及商辦的沈慶京,望著已被公寓大樓圈起的老家仍是一片空地,「曾是全台最大的眷村聚落,至今一個村子都沒有保留下來!」他感慨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