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台鐵地下化1/北市鐵道地下化吵了20年 經國總統這個理由拍板
民國97年9月17日,時任總統馬英九率領當閣揆劉兆玄、交長毛治國及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等人,視察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圖/報系資料庫)
民國97年9月17日,時任總統馬英九率領當時的閣揆劉兆玄、交通部長毛治國及台北市長郝龍斌等人,視察「三鐵共構」的新南港車站時有感而發地說,若要擴大內需,就需要這種「培元固本」的工程,像台鐵地下化的工程很重要,只要在經濟不景氣時把基礎條件做好,一旦景氣回溫,台灣便能趁勢而起。
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後,台灣有沒有趁勢而起見仁見智,但現在回頭看這項跨越藍綠政黨執政的公共建設,不僅解決昔日北市交通因鐵路平交道引發的交通阻塞外,也開拓北市東西區全新的風貌。
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回憶說,台北市鐵路還沒有地下化時,他的父親常常帶著全家人一起坐公車,在現今北市館前路兆豐金控總部大樓前下車,然後走到當時還沒有拆遷的中華商場「點心世界」吃飯。他還記得,跨越中華商場前的鐵道時,突然遇到火車通過,柵欄立即放下,父親緊緊握著他的手,就怕他向前衝。他們與身邊大排長龍的汽車、公車、腳踏車、摩托車一起等待火車通過,一站就是好幾分鐘,這場景令他印象深刻。後來中華商場配合鐵路地下化拆除,商場內的店面也搬遷到各地,雖然小時候的記憶地點又少了一處,但是台北火車站前的交通確實改善很多。
本刊調查,「台北市都會區鐵路地下化建設計畫」是台鐵地下化計畫的一部份,北自基隆五堵站、南到台北縣(今新北市)板橋站,全長約30公里,從民國72年開工,一直到民國100年8月完工,歷時28年,總工程費約1700多億元。該計畫共分四階段執行,其中台北車站地下化工程是第一期工程,包括在民國74年開始興建「第四代台北車站」,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並在75年拆除「第三代台北車站」,將台北車站周邊鐵路改為地下化。
「台北鐵路地下化開工時,經費與預算都還沒有著落,政院及交通部先行動用預備金開工,後來才陸續編列預算。」已在前年過世的前台鐵局長董萍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的一段祕辛。
民國69年,中將退伍的董萍受時為省主席的林洋港之邀,接任台鐵局長並兼任台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長。董萍曾表示,從90年代的眼光看,北市鐵路地下並不算特別大的工程,但因它是台灣第一個地下化交通工程,當時贊成、反對聲音對峙得很激烈,光是討論就吵了快20年,期間一度曾傳出層峰已決定採取造價相對便宜的「高架化」取代「地下化」。直到工程快簽訂設計合約時,有人提醒當時的總統蔣經國,高架鐵路設計恐怕不利於國防,由於前一年(民國68年),台美才剛剛斷交,兩岸是否會爆發戰火的陰影仍揮之不去,蔣經國最後拍板地下化,全案才塵埃落定。
但緊接著,工程經費錢從何來又成問題。當時負責籌措興建預算的經建會主委俞國華主張,鐵路局在當時營運已有虧損,既然是北市鐵路要地下化,全部由鐵路局買單,說不過去。鐵路局長董萍也贊同俞國華主張,但當時的北市府以財力不足為由強力反對,中央與地方僵持不下,鐵道地下化還未動工就面臨經費短缺的困難,引發矚目。
後來是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擔心工程再拖下去,完工之日遙遙無期,果斷做出決定,北市鐵路非地下化不可,經費就由中央政府與北市各負擔一半。後來外界評斷這項裁示極具遠見、且敢於負責,從此也形成地方政府與中央合作開發交通建設的模式慣例,後來北市興建第一條捷運文湖線(最早稱木柵線),也繼續沿用中央地方分攤經費的原則。
由於孫運璿本身就是工程師,他緊盯北市鐵路地下化的工程進度,民國70年前副總統連戰接任交通部長,孫運璿在召見連戰時就特別叮囑他:「務必把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