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身心科付不起諮商費 民提案心理治療納健保
健保署今日召開「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連署案座談會暨協作會議。(林周義攝)
心理諮商、治療費用高昂,單次動輒數千元,導致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吳小姐的媽媽多年前就需看看身心科,醫師雖提供藥品改善情緒,但囤積症卻一直都好不了,家中房間、客廳都被堆滿。由於經濟能力不足,無法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吳小姐也擔心一輩子的生活都要如此,為此她提案呼籲將心理諮商、治療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也在今日召開協作會議,待統整完各界意見,再進行討論。
吳小姐表示,由於媽媽有囤積症,她為此搜過各種文獻,發現吃藥並不能改善,最有效的方式是認知治療,但因無健保給付,家中無法負擔。令她不解的是,過去罹患感冒等小疾病,看醫生都可以不必付錢,但是家人有這種疾病,卻會因為付不起錢,而擔心一輩子都要如此。過去老師告訴她,精神疾病是把人當成光譜,而不是一分為二,直接判斷一個人有病或沒病。若被劃分在有疾病者,就享有健保權益,而接近界線就無法使用,這對民眾來說並不公平。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表示,多年以來,只有5-10%諮商心理師在醫療院所工作,90-95%在社區或學校,但是這95%的諮商心理師,都不斷在辨識需要就診精神科、身心科的個案,把他們轉到診所或醫療院所,且很多單位都有制式的表格,讓個案一邊在醫療院所就醫,一邊在學校或社區治療。
蔡曉雯表示,如果限縮到健保制度的心理治療問題,我們支持不要綁定適應症,若不綁定適應症,從輕微的適應問題,到心理障礙、嚴重的精神疾病,只要民眾願意就醫,精神科醫師願意開始開立醫囑,心理師都可依照醫囑提供特殊心理治療的服務,根本的問題在醫囑的開立、使用是偏低的。
對此蔡曉雯分析,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點值過低,對醫院的人力成本、心理師的訓練成本來說是非常低的,另專業人力也不足,包括醫師、心理師的人力都不足,他們都被很大量的心理衡鑑綁住,能播出時間做心裡治療的人不多。另外,特殊心裡治療只有醫師、臨床心理師可做,諮商心理師是沒有被開放的,即便有200多名諮商心理師在醫院工作、即便點值給付很低廉,也無法適用。她衷心希望允許諮商心理師使用健保點值,至少是多一項可用的人力資源,這對於願意聘雇諮商心理師的醫院是比較公平的。
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曾預告健保健保改革,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領域,未來的給付要以「人」為主。待國家佈建足夠的心理師人力,她建議要將心理諮商納入健保給付規劃,以因應現代人精神疾病風險,比照感冒、洗牙等預防醫學的健保給付項目。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根據衛福部職業登記統計,全台共有2718名諮商心理師,其中344人在醫院服務,另臨床心理師則有1622人,其中1233人在醫院服務,事實上心理師也很無奈,就像病患進行器官移植,背後還有其他無名英雄,因此針對這些人也要給予該有的報酬。他表示,諮商心理師申報點數很重要,今日召開協作會議後,健保署會整理各界意見,並在內部進行檢討,後續討論後才會進入共同擬定會議的程序。假如能做好心理治療,對病人來說,也可以減少後續疾病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