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品味

縱情花蓮山水 旅行正夯

原住民族 旅行 花蓮
圖說-縱情花蓮山水 旅行正夯

圖說-縱情花蓮山水 旅行正夯

山海壯闊的花蓮,從太魯閣所在的秀林往南,沿著海岸到豐濱靜浦,循著縱谷至卓溪、富里,各自爭豔的原住民族風情與文化特色,帶給人們全新的旅行元素,體驗多元的豐美容顏。

南北全長137.5公里的花蓮,原住民族包括太魯閣族、阿美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與布農族,源於身處環境與族群歷史與生活屬性,各有各的特色,多年的尋根、深耕,以及行政部門的協助,讓部落更具自信、更有活力,從蘇花公路南端進入花蓮,無論傍著太平洋岸,或穿梭在縱谷平原山區,「花蓮部落遊」,越來越為旅人所鍾愛。

太魯閣族 編織音樂俱佳

蘇花公路往南穿過崇德隧道後,通常都會讓人鬆了一口氣,歡喜地進入處處宜人的花蓮。

以往多半扮演開車者中繼休憩站的崇德,太魯閣族人開設的「達基力部落屋」,以在地新鮮食材料理的風味餐,讓人專程停駐享受。

過了太魯閣大橋,新城、秀林、景美也不再是匆匆奔馳而過的台9線而已,人們可以拐進新城看看連美惠以太魯閣織紋創作的Yuli Taki時尚提包。

往南左轉進入秀林鄉公所不遠處的那都蘭工作室,跟著胡秀蘭與兒子胡俊傑學習編織,帶著自己的作品,滿足地繼續旅程。

過了三棧,景美村內的加灣部落有著傳統的祖屋、鳥居仍在的加灣神社,沿著清澈的水圳回到部落,親手做個手工皂、品嚐野菜料理。

續往南沿「花9鄉道」來到佳民村的葛都桑音樂工作室,文面、蓄髮、著傳統服裝的彼得洛,打獵、製作樂器,過著太魯閣式的生活,旅人可透過學做獵首笛、口簧琴,以及彼得洛的音樂、述說,認識該族群的種種樣貌。

山刀樹皮都成 精湛工藝

去過沙婆石當溯溪嗎?秀林鄉水源村非常靠近花蓮市,村內的采晴媽媽擅長織布、植物染、拼布創作,兒子則做皮雕,旅人可到「Mwaray da美織工作室」跟著學習體驗地機織布。

東邊隔壁的國福社區,撒奇萊雅族的撒固兒部落,走一趟瀑布聽聽加禮宛事件的故事,踏行佐倉步道眺望花蓮市區全景,火神祭典、彩繪陀螺則可進一步認識撒奇萊雅的傳奇色彩。

回到市區,朝鯉魚潭方向前進,提到銅門就會讓人連結到太魯閣族的山刀,當地除了許有祥、許保祿父子,鍾明智的「鄉野鐵店」也有悠久歷史傳承,女婿趙泓碩承襲制刀技術,皮雕搭小刀成獨特紀念品,與妻子鍾曉娟一起闢出新出路。

繞到鯉魚潭南側,池南部落的阿美族人,以構樹樹皮製衣的傳統技法,創作出衣飾、提包、燈具等工藝品,旅人可親手體驗製作,樹屋餐廳的在地食材美食,也已頗具知名度。

來到縱谷的中段,光復糖廠東邊的太巴塱部落,阿美族文化重要發揚地,積極推廣各項傳統工藝、歌謠吟唱,並復育種植紅糯米、咖啡、製作風味餐,呈現一股活力新氣象。

盡顯縱谷中段 農作滋味

富源國家森林區邊的馬遠部落,黑色為底的服飾顯示他們是花蓮境內唯一的丹社群布農,秉持著「分享」過生活,傳統杵音、八部合音描述著族群遷徙的故事,山裡有像電影龍貓居住的巨樹群,流水清澈的溪谷瀑布,環境迷人。

沿著193縣道往南,知名的鶴岡文旦產區,屋拉力部落的阿美族人從柚子開花滿園香的季節開始,便有一連串製作柚子醬、柚餅的產業體驗活動;瑞穗泛舟中心南邊的春日織羅部落,葛鬱金、金多耳筍、織羅米是三大農產,聽過「葛鬱金」嗎?到部落的「禮辦供處」瞧瞧吧。

過了瑞穗的舞鶴地區,阿美族加納納部落的黃正宏、陳玉英,以友善農法經營合作農場,從日據時期便引入的咖啡也再度復興,綠生米等農產都在假日咖啡館重現生命力。

保存傳統 落實里山精神

舞鶴往南在三民轉入深山,卓溪鄉山里部落是越過能高山而來的賽德克聚落,部落的老人家還能從事編織,樂於分享農耕、狩獵、工藝的種種,11月的苧麻節維繫著織布的傳統。

玉里南邊、東竹之前,台9線東側的富里鄉達蘭埠部落從六十石山遷徙而來,青年們為了保持舊部落的樣貌,過著沒有電、點油燈的生活,來到部落,可盡覽金針花風光,「黑暗部落」反而藉完好生態讓產業發光。

「花75鄉道」連接玉里與富里,是條沒有台9縣車流的清幽道路,其間的古風是個布農族部落,卓楓國小的石板傳統屋展現傳統生活氛圍,竹製的風鈴成了熱門的文創商品,卡路里步道不僅可健身,更可眺望縱谷成片稻田美景。

欣賞山谷梯田的稻浪,富東公路上的吉拉米代部落(豐南社區)絕對值得專程前往,北邊聚落吉哈拉艾因著水圳、梯田、次生林、池塘等被登錄為文化景觀區,同時保存著客家風情的吉拉米代也是台灣少數實踐「里山」精神的聚落。

海岸部落藝術 能量驚人

從花蓮市區往東海岸線上的部落,應該是最為人所熟悉的,其中水璉部落,那片礫石海灘,去過絕對跟看到海邊的水牛一樣,絕對不會忘。年輕人回鄉又帶給部落新的活力,獵人學校讓阿美的山林智慧充分表現,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遊客。

磯崎的海水浴場和南邊登頂眺望的海景,同樣讓人難忘,撒奇萊雅、阿美、噶瑪蘭、布農,甚至客家,讓這個聚落的文化相互輝映,烤飛魚、野菜海產都很有味道。

因為「香蕉絲工藝」,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已經不再陌生,在更高一點的山上的復興部落則是個無菸酒、檳榔的阿美族部落,適合慢慢走逛、看山看海。

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的幾個部落也是早富名氣。奇美位於秀姑巒溪北側山間的瑞港公路上,被喻為阿美族「活的博物館」,嚴謹的年齡階層文化、各時期的祭典,部落推出的水上思路文化泛舟活動,也與其他商業泛舟更帶有文化的內涵。沿海的部落,事實上從石梯坪開始就很有看頭,電影「太陽的孩子」、面海水梯田復耕、升火工作室;往南到港口部落的項鍊海岸藝術之路「藝術pakongko」,尋找觀賞每一件創作,就能逛上部落一整天。

跨過秀姑巒溪,每天看著奚卜蘭島的靜浦部落,乘坐竹筏、學習撒八卦網、看看海灘上的浪花蟹、品嚐主廚陳耀忠採自「大海冰箱」的料理,在在宜人。(花蓮縣政府)

原住民族 旅行 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