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豬瘟每日千噸廚餘何去何從?立委籲落實源頭管理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黃世杰舉行「白馬非馬,剩食非廚餘-落實環保飼料顧地球」記者會。(圖/記者趙文彬攝)
為避免非洲豬瘟威脅本地養殖豬,農委會宣布九月起禁止廚餘養豬一個月,也有縣市宣布拒絕外縣市廚餘進入。對此,民進黨立委鍾佳濱指出,廚餘源頭應落實生熟分類,養豬剩食的運送杜絕汙染,最後送至畜場時要經過高溫蒸煮,便能同時運用現有回收機制處理剩食,防止廚餘對環境、產業造成的危害。
廚餘禁養豬政策上路後,平均每日1200 多噸的廚餘何去何從?鍾佳濱今召開記者會指出,「廚餘」養豬並非精確的說法,因為廚餘可分為熟的「餐食剩餘」及生的「果皮菜渣」;前者又可細分為能回收處理再食用及無法回收,但可烹煮再製成飼料的剩食;後者則是裁切加工、中央廚房用剩的廢料,可作為土壤肥料或供沼氣發電。
鍾佳濱認為,在廚餘源頭落實生熟分類,養豬剩食的運送杜絕汙染,以及最後送至畜場時要經過高溫蒸煮,便能同時運用現有回收機制處理剩食,防止廚餘對環境、產業造成的危害。
鍾佳濱建議,廚餘政策應該鼓勵「團進散退」:大型牧場的剩食回收作業採集中回收、 分類利用、專業處理,才有助於提升規模經濟,讓資源更有效運用, 並能確保回收作業規範被嚴格遵守。至於對剩食回收較無處理能力, 稽查也不易的小養豬戶,則應逐漸讓其退場。
民進黨立委黃世杰則指出,桃園是北部飼養黑毛豬的重鎮,不僅肉質 受到消費者肯定,且供應鄰近區域溫體豬肉所需。為了輔導業者轉型,農委會與 環保署應針對廚餘的再利用,研擬集中回收、專業處理、分類利用的方案,以完善廚餘妥適利用的比例,將廚餘處理政策予以精進,以達 到循環經濟,維繫特色豬養殖產業之目標。
台灣本土黑豬自救會曾仁德總幹事表示,「剩食」經過重新高溫 蒸煮殺菌後可以轉化成環保飼料,重新投入到畜牧產業上,有助於資源的永續循環,除了減少環境的負擔外,也能替農業發展更多的附加價值,並減少對大宗物資的過度依賴;如果都將剩食以焚化、掩埋、 發酵、能源化的方式處理,不僅無法有效去化,更會排擠焚化爐對於 其他垃圾的處理量能,以及增加焚化後的底渣量,屆時,垃圾清運費 用、違法濫倒的風險都將提升。